近年来,随着课堂数位化的浪潮,数位白板、高亮度投影机与显示屏科技进入教学现场,师生享受教学差异化、数据可追踪带来的好处。电子阅读器也将沉重的课本,转为轻薄的终端装置。
然而科技背后,我们不得不担心国内青少年近视加深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如何掌握数字化的优点,能够书写互动、轻量化,同时保持健康护眼的特质,是眼下急迫的用户痛点。
如今,在深圳格致中学的智慧阅览室,科大讯飞与校方合作,引进健康护眼并有书写功能的阅读平板,恰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一平板背后的技术,便是来自E Ink元太科技。
詳細內容,敬請閱讀報導!
※報導轉載自深圳晚報
https://site.szplus.com/content/s64635f9be4b0686ff38b99d5.html
国内高中首间科大讯飞智慧阅览室落户深圳这所学校!
2023-05-16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5月12日,国内高中首间科大讯飞智慧阅览室揭牌仪式暨深圳市格致中学数字阅读教学研讨会在格致中学9¾魔法图书馆举行。
深圳市格致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魏恤民介绍,格致中学创校两年来,积极利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通过“中学+企业”,以高新科技赋能教育教学,构建健康数字化教育新场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沃土;此次学校与科大讯飞就智慧阅览室合作,引进健康护眼并有书写功能的高端阅读平板用于师生阅读,其目的在于深度探索AI+阅读的教学研究,对学生进行阅读数据画像,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健康阅读、精准阅读。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区域副总裁兼深圳区域总经理周涛介绍,格致-科大讯飞智慧阅览室是科大讯飞在国内高中第一家数字阅读室,公司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准绳”的建设理念,在产品功能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校园实际使用场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阅读终端在设计上采用绿色护眼的墨水屏,能有效保护学生视力;同时该终端还提供智能手写功能,可供学生进行批注和手写,最大可能实现电子屏与传统书本阅读、笔墨书写的优势融合。

记者了解到,格致-科大讯飞智慧阅览室以AI科技为赋能工具构建中小学课内、课后、课外一体化智慧阅读系统,包含了“教育部推荐书籍、拓展阅读、师生共读、自主阅读、校园期刊、思政学习”等多个阅读模块,精选上万册正版阅读书籍资源,集合听、说、读、写、查、练、记等多项特色功能。教师以“阅览室”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以任务牵引学生持续、深度阅读,阅读数据自动汇总,作答内容一键提交,方便教师把握阅读进程,并支持“纸质书阅读、APP答题”模式。独特的阅读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能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阅读大数据。同时,该系统还将有效助力读书征文、演讲、朗诵、家校共读等课后阅读活动的开展。

揭牌仪式后,格致-科大讯飞智慧阅览室迎来了一场电子阅读分享课。学生们借助阅读终端与网页展示终端,多屏互动,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了阅读批注与心得,实现了对冯至作品的互文性共读共赏。这种跨文本、跨媒介的融合体现在多重层面,师生借助墨水屏终端完成了视、听、读、研、享的无缝对接,从对教材文本《消逝的山村》、高考阅读文本《江上》拓展到冯至的代表作《伍子胥》与《十四行集》,散文、诗歌、小说的边界在“灵魂里的山川——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的主题探索下得以整合,课内拓展阅读、课下个性化自主阅读与课上师生共读共享得以勾联融合。

授课老师马茜对智慧阅览室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深有感触:“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账号和设备进行随文批注,组内电子“笔记”章节交流的碰撞便于打破应试思维框架,使得文本细读真实发生,而跨小组笔记“班级圈”整合交流又有利于获得全局性的视野与互文性的启发,从而更接近学科核心思维的自然生成过程。”
课后,高二(4)班何天宇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电子共读、互评、共享的方式极大激发了伙伴们阅读与交流兴趣,课堂展示仅是冰山一角,更多优秀的批注笔记和心得潜藏在“班级圈”;仅仅两三日,不少组阅读量已破千万字,笔记共享已逾四百条。“有时候晚自习结束后,大家还会围簇在老师办公室激烈讨论……我觉得阅读平板中的‘语音记录转换’非常有意思,让我们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迭出。”

阅读课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葛福安、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安群同深圳市格致中学教师及科大讯飞技术人员一同进行电子阅读主题研讨。葛福安从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高度提出要“善假于物”,多方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介的独特功能以实现传统媒介所不能及的效果,借助科技智慧使师生共读以相互激发出热情、“碰撞”出精彩,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真实的阅读“主体”与课堂“主角”,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提升。张安群强调作为阅读课的设计者,当坚守学科本位,努力臻至苏东坡所言的“役物”而非“役于物”之境,将电子阅读器作为“软体”而非“硬件”,通过优化核心任务与分解活动,在电子阅读中去寻找一种“人机融合”深度阅读,对于文本细读的多元领会可以走向共通的深度,殊途同归,去领会冯至笔下可延伸至我们每个生命个体存在的心灵沉思。
电子纸行业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aper.org.cn/?p=21304